哈洽会访谈 | 黑龙江大学校长王敬波:主动融入向北开放 开展对外务实合作-新华网
2025 05/21 15:45:23
来源:新华财经

哈洽会访谈 | 黑龙江大学校长王敬波:主动融入向北开放 开展对外务实合作

字体:

  新华财经哈尔滨5月21日电 在第三十四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哈洽会”)期间,黑龙江大学校长王敬波做客新华社哈洽会访谈间,为网民介绍了黑龙江大学本次参展情况及学校近年对外交流合作成果。

  主持人:请您简要介绍下黑龙江大学和学校本次的参展情况。

  王敬波:黑龙江大学根于延安、源于抗大、兴安龙江,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办学84年来,学校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全方位对俄交流合作,形成了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作为黑龙江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系统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数字化”“服务龙江”四项办学新战略,全力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撑、科技服务和文化引领。

  哈洽会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国际开放合作平台,已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知名展会。黑龙江大学积极抢抓龙江开放合作机遇,不断扩大学校与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高校科教优势赋能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黑龙江大学连续第三年参加哈洽会,以“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多元融合”为主题,通过“魅力黑大”“科创黑大”“文创黑大”“品味黑大”四大板块,全方位展示在对俄办学特色、科技成果转化、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成效,为助力龙江振兴与国际经贸合作注入“黑大智慧”,作出“黑大贡献”。

  主持人:黑龙江大学作为本届哈洽会主展馆参展高校展区,都有哪些创新和亮点?

  王敬波:近年来,黑龙江大学积极主动对接黑龙江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黑龙江省打造具有龙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实践地。2024年学校作为第八届中俄博览会主展馆参展高校,全面展示对俄教育交流合作成效,获大会优秀组织奖。本次参展,我校坚持科技性、互动性和创意性相结合,全景展现学校创新发展新态势。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展示了满族文化抢救开发的最新成果,让尘封的历史记忆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彰显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们展示了功能性食品、智慧农机、AI数字技术等领域具有较高成熟度的科研成果,为前来洽谈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一站式服务。黑龙江大学特产“三酸一甜”(酸黄瓜、酸菜、酸奶、红甜菜)成为哈洽会爆款。在创意设计方面,我们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开发了40余种文创产品,充满黑龙江大学元素的系列主题文创产品将校园文化转化为可感、可及、可享的艺术体验。

  主持人:您对“共建向北开放新高地,共享振兴发展新机遇”是如何理解的?有哪些实践经验?

  王敬波: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是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战略支点。黑龙江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作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关键枢纽,正依托对俄及东北亚合作优势加速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建向北开放新高地,共享振兴发展新机遇”是黑龙江省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区域振兴的重大战略,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发展模式的升级——通过推动“向北开放”,实现从“边境省份实践”到 “国家战略协同” 的跃升,促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与东北亚地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黑龙江大学主动融入龙江“教育向北开放”行动,出台实施国际化战略三年行动方案,促进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国外高校开展务实合作。

  一是持续提升对俄人才培养能力。学校作为新中国最早系统设置俄语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等学府,构成了由俄语语言文学全国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等为支撑的俄语高级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依托俄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中俄学院、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构建“俄语+方向”“专业+俄语”“需求+俄语”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大批外交、军事、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高层次对俄人才。

  二是不断深化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学校注重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作为中方牵头高校成立中俄语言教育大学联盟并召开首届年会。着力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顺利通过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再认证,获批教育部语合中心“俄语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积极承办教育部“汉语与中国文化”冬令营、商务部“俄语国家大学校长培训班”、中俄语言交流与经贸合作研讨会等国际交流活动。

  三是积极丰富对俄科研合作。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催化与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材料化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中心、中俄科技合作信息中心等高端对俄研究平台,积极开展对俄智库研究和科技合作。(杜永超)

【纠错】 【责任编辑:董云竹 郭梁越】